今天又有一批消费票新高了。
高低切换的逻辑之所以一直有人在说,一个主要理由是这批高位趋势票,大家确实认可未来的所谓赛道,但在估值高的情况下,预期未来的弹性(或者说预期收益率)可能就没那么好了。
而实际上,近期很多长趋势票尤其消费票,新高再新高,而且一旦动起来,弹性一点也不小,动辄10几20个点。凭什么?
比如:
上面几个票的短线驱动都是出业绩报告,超预期。最重要的是,你并不需要提前知道会超预期。
即使通过正式报告知道,一定程度上是滞后的,但你发现:很多票次日依然有轻松买入的机会,甚至能有日内浮盈,并且短线还有持续性,而且弹性还不小。更好的是, 机构票,基本就没有核按钮。
这意味着,不成功也有安全边际的同时,还有不错的收益预期。这简直就是躺赢。
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其实我们已经讲过,机构选手的思维中,短线博弈占比不大,更多是看估值,或者说预期估值。
那么,如果一个他们长期跟踪的消费股业绩一旦超出他们此前的预期,未来业绩预期调高的情况下,对应的估值就下降了。于是,同一个票在他们眼里又变得便宜了。
再加上,这些白马趋势票,结构牛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下,机构筹码锁定很好,很多人都是长期配置思路的。综合就是,一旦有边际影响比较大的催化,即使是高位趋势,也容易走出短线的弹性。
最后,市场不可能有完全的白给,具体怎么做上,是需要下一点功夫的。其中最基础的门槛,是你发现它,并确定“是否超预期”。
基础的工作是,在业绩披露期,跟踪每天新出的业绩报告。确定是否超预期,参考路径是wind的一致性盈利预测,以及东财F10中的机构盈利预测,关键是实际业绩和机构预期的对比幅度是否够大。如果更进一步,还需要配合业务、估值计算等来看,这些就需要你的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