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两篇关于量化的文章,收到很多人的留言。
留言当中,很多人对我的观点和忧虑比较认同,也有一些人对我文章误读。
其实,我写文章的本意,并不是反对量化,也不是妖魔化量化,而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量化对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未来的对策。
比如,我就旗帜鲜明的提出几个核心观点:
一、打不过,就加入。无论反对也好,支持也好,量化的趋势和规模扩大不可避免,如果发现量化比我们好很多,我们也可以量化,多寻找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专家来帮我们。
二、寻找一套与量化“友好相处”的模式。因为量化在局部热门股上具有优势。
三、文中特别强调的是,量化可能重塑我们的交易哲学。以前,我们猜测和分析市场就够了,但未来,我们还必须猜测主流量化模式。我们买卖股票的时候,要想到:量化机器人这个时候时候怎么想?我打的板或者买的股,量化机器人喜欢吗?
四、我反复表达一个核心思想:量化已经成为市场上一种重要的力量,我们要重视它,研究它,利用它。利用量化机器人带给我们的分歧来抄底,利用量化一致性抢单来出货。
五、同时,对量化充满一种担忧!担忧的是量化基金规模如果无限扩大,会对市场产生很大的冲击。更担忧量化同质化对市场形成的踩踏。
这一点,要重点说下。
量化无论怎么折腾,往往都会有两个隐忧:
1、短线化,高频化。
2、同质化。
也许有长线量化模式,但短线量化是主流。既然是短线,那么就有一定的容量限制。短线的存在和优势,是有个基础假设,就是一定体量的资金是长线,是稳定市场的,比如公募和大股东。然后短线在长线主导的市场上,以灵活、高频和速度取胜。也就是说,短线资金体量要和长线资金体量维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这个比例过于悬殊,短线就非常难做。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市场上所有的资金都是短线,都是每天都买卖,那么短线会非常难做。正是因为有很多资金是长线,在稳定市场,所以短线才没有那么难。
好,现在量化以基金的形式存在,规模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的程度,超越了长线和短线资金之间的合理比例,那么无论短线是以量化的形式还是其他形式,都会很难做。
可以设想,如果市场上只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基金用量化机器交易,那么它就很容易产生超额利润。相当于大家都用刀,只有一个人用机关枪。所以,早期最先起来的量化基金收益率应该不错。但是,可怕的是规模。随着量化基金家数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随后量化的收益应该逐步下降,且短线生态被严重破坏,就像人人都有机关枪,就等于人人都没有机关枪。
这个道理就像优先通道。早期,优先通道的价值很大,一批最早用优先通道的人,在次新股和一字板的公告股中赚的很多。但,当绝大多数游资都知道优先通道好,都去买优先通道,结果优先通道变得没有那么有意义。
量化今后一定也会如此。我对量化的担忧也是如此。
当然,如果从个体上来说,我们每个人最好都有一个量化机器人。但从宏观整体上来说,如果你的机器人很厉害,那么别人也会想办法搞机器人。最后整个市场更难做,我们还增加机器人成本。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同质化。
量化表面上千差万别,但大多数都是从量价上去寻找机密,再加上一些基本面、大小盘等因子上去排列组合,去选择超额收益的模型。但,随着人员流动和机器算法的同质化,量化基金和量化模型之间,一定不可避免的会同质化。这个从现实股市也能看到,市场好的时候,机器一起抢单,股价暴涨,一旦砸盘起来,机器之间互相砸盘。
这种同质化一旦出现在某些特定时期,就是股灾。一旦出现在某些个股,就是连续跌停。
其实,如果说量化,中国股市最大的量化模型应该是宁波敢死队发明的打板。打涨停可以说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最基础的量化模型。但当人人都会打板,打板也最后也变得很难。甚至伴随着打板过于同质化,灯芯人的核按钮也出现了。核按钮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一个简单量化模型?就是一旦打板失败,如果第二天竞价因子不对,直接摁跌停板卖。
个人之间会出现这种情况,机器人之间,也一定会它们那个层次的“核按钮”。这才是我的担心。拾荒 网,一个有价值的深度炒股知识学习网站。
总之,量化是借助科技手段和程序化,来实现人的思想。从科学角度和终极角度,它会取代很多人的工作。我们也要积极最新工具的帮助,至少跟它友好相处。
但,量化最后又可能陷入新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