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在某搜索引擎上,查询关键字“股票”。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00,000,000个”。
有2个信息比较有趣:
1)“入门基础知识”被搜索的最多。学习如何炒股的需求,何其壮观。
2) 搜索结果超过1亿个(显示上限为1亿)。
资讯泛滥,良莠不齐,新手难免迷失方向。
条条大路通罗马,股票投资,流派众多:价值投资,趋势投资,技术分析,量化投资……百家争鸣。
即便相同流派,每个人的学习路径亦不尽相同。
答主偏价值和量化,这里谈谈自己的思考。欢迎一起进行建设性的讨论。
系统地学习股票知识,既然提到了“系统”二字,我认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知识:
1 懂一点历史。
很多人会奇怪,股票跟历史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的去了。
美国道琼斯指数百年走势:
年轻的中国A股,也有自己的历史:
读史明智,股票市场虽然复杂,但它也像四季一样,牛熊更迭。
唯一不同的是,它没有四季那么分明。
春江水暖,鸭会先知。但在股市里,妄称先知的,最后都是骗子。
这里推荐阅读《伟大的博弈》和《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尤其是前者。
这两本书通俗易懂,就是讲故事,是我学习投资的开手书。
学习了这些金融史,我收获了几个最重要的智慧:
1) 牛熊更迭是常态。涨多了自然会跌,跌多了自然会涨,这是股票的地心引力。
2) 一个政治、经济繁荣稳定的国度,虽然短期内可能有大波动,但最后仍然遵守复利定律,持续地创出新高。回首百年,中间大部分的波动都显得微不足道,肉眼难辨。
3) 虽然②是对的,但一百年太长了,大部分人的投资生涯无非是数十年,如果遇到了美国1930s开始的大萧条,持续20年的熊市也是有可能的。
4) “这次并没有什么不同”。蔑视一切市场反常的波动,不论多么大的波动华尔街历史上都经历过了。
知道了这些,2008年的大熊市,2014-2015的牛市,2015年的暴跌……我也可以云淡风轻。
如果优化资产和配置、做好风险对冲,是我对抗暴跌的招数的话;明史带来内心的强大,则是我的内功心法。
最后,忘了是哪位大师说过的了,大意如下:
最蠢的那类人,是吃一堑,还不长一智;
聪明人,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而懂得从他人的生命轨迹中汲取智慧,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经历的故事、遇见的人,终归是极其有限的。
懂得研究别人的经验智慧,就等于是给自己的人生开了外挂。
读史明智,或许有点这意思。
2 懂一点数学。
做投资,懂数学顺理成章。这里要讲的是,量化思维。
(此外,做价值投资的话,会计也是必修的课。当然,你可以不用达到专业会计的水准,但基本的财务报表需要看得懂)。
投资领域,感性几乎没有什么用,理性才是王道。而保持理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懂得量化。
比如,任何一笔投资都必定掺杂着风险,理性的投资人无非是在寻找收益高、风险低的标的,简单来说,是在寻找数学期望值高的机会。
数学基础包括:数学期望,复利思维(我在另外一篇回答中详细解释过 怎样一步步地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 - 水湄物语的回答),排列组合,概率……
拿一个最直观的数学知识案例来说。
赌徒谬误,也叫蒙地卡罗谬论,是一种错误的信念。
抛硬币,人们知道连续4次正面的概率很小,只有6.25%。所以当前3次都是正面的时候,赌徒会错误地认为,下一次抛出正面的机会会较大。
懂得概率独立事件的同学会知道,第4次的正反面与前三次没有关系,仍然是50%:50%。
关于赌徒谬误,有一个笑话。
一位数学家,每次坐飞机时,都会在他的行李箱里装一颗炸弹。“飞机里有炸弹的概率极小”,他说,“同时有2颗的概率几乎为0。所以只要我带了一颗炸弹,其他人就不可能也带炸弹了……”。
股票短期内的涨跌(没有庄家的话),是一种介于独立事件和不独立事件的现象。昨天跌了,今天涨的概率不一定会比较大。当然,超跌过头后,股票又有回归的特性。
长投学堂推荐的入门书籍《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是一本初学者入门财务分析、培养量化思维的佳作。
3 懂一点经济学。
这个也无可厚非。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宏观领域,至少要知道,利率和通胀等因素,对整个股票市场的影响,对某个行业甚至标的的影响;一个经济体的产业,发展到某个阶段后,会呈现怎样的结构特征;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证券化率等……
没有公司是活在真空下的。
微观领域,一只股票所处行业的特征、经营状态,公司是否有规模优势、品牌或者专利等等……优秀的投资者,能对公司的商业价值和竞争格局有前瞻性的认识和判断。
学点经济学的知识,就算你不炒股,我觉得也是很有趣,并且很有用的。谁学谁知道吧。
推荐两本入门书籍:《股市真规则》,《巴菲特的护城河》。
4 懂一点心理学。
准确说,是误判心理学。又来了一个奇奇怪怪的学科。
误判心理学,有很多知识点,我举几个常见的,相信看完之后就有体会:
1) 从众心理,也叫羊群效应,常言的“随大溜”。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在漫长的进化生涯中,从众帮助我们从野兽和灾难中生存下来。可以说,我们就是那群懂得从众的猿猴们的后代。
即便是在今天,从众有时候也能发挥作用,比如你抵达一个陌生城市的火车站,跟着人流走,一般不会走错。
但,从众带给我们的好处越来越少,带来的伤害却越来越多。
尤其是股票市场。
有一群人,2000点时,听身边人喷股票后,于是也觉得股票是辣鸡;
也有一群人,4000点股神辈出时,看到大家奔走相告,于是也强势入市……
这两群人,通常是同一群人。
他们忘了股市周期更迭的法则,他们不知道当门口卖香蕉的大爷都开始炒股、社会的最后一笔资金都进入股市的时候,上涨动力已经不再,剩下只有暴跌……
他们只感觉,大家都在炒股,我如果不炒,这让我很焦虑;他们只知道,跟着大家一起走,这样比较有安全感……
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2) 纠缠于沉没成本:
一位朋友被一段恋情折磨多年,那女人一次次欺骗他。虽然再跟这个女人维持关系,已经没有意义了,他还是一次次接受了她。
我问起他时,他说,他在这段感情里投入了这么多,现在却要放弃,是错误的。
电影很无聊,一个小时候,我跟朋友说,“走吧,我们回去吧。”她回答:“不行,不能白花这100块钱买电影票。”
以上是两个常见的纠缠沉没成本的例子。
继续纠结于沉没成本,只会让你付出更多的代价:再被那女人伤害几次,再浪费1小时在无聊电影上。同时,错过了寻找下一个好女人的机会。
股票投资者,经常成为沉没成本的受害者。
当他们看好的某只股票亏损之后,即便知道这只股票前景不妙,仍然抱住不放,不舍得斩仓出局。
这是不明智的,你过去赚了/亏了多少,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股票未来的前景和走势。
要想摆脱这种谬误,需要理解为什么我们会纠结于沉没成本。
3) 短期记忆:
表现为我们更注重短期的记忆,而不是遥远的以前发生的事情。
人类的记忆力是非线性的,这已经被科学证实。
中国股市6000点的时候,有几个人还记得历次股灾——尽管随便打开一个资料,都能看到,历史上暴跌过N次。
但是……上个月大盘涨了15%噢!我的股票上周涨停了2次!……这些短期记忆,不断在洗刷我们的长期记忆。于是我们信心满满,认为眼前所见的一切将永久持续下去。
帕斯卡说过,人类的头脑既是宇宙的光荣,也是宇宙的耻辱。
其他误判包括:幸存者偏差、膀胱效应、心理锚定、风险厌恶、权威偏误……等等。
推荐书目:《清醒思考的艺术》。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读物,可以避免你的思维被污染。
5 懂一点生物学。
又一个看似离题的学科。
主要观点是:股票市场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系统,就像达尔文祖师爷的“进化论”一样。它受到经济体发展阶段、资本市场制度、短期市场偏好、随机大事件等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以价值投资为例,在20世纪的美国市场,主流的估值方法,进行过数次的进化:
1) 1930-1940s,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在《证券分析》里提出的 账面价值折扣策略是主流。这是因为,当时美国在经历史上最大的萧条。
2) 二战之后,主流策略是分红模型,因为人们对1929年的萧条心有余悸。以至于1950s,股票分红收益首次低于债券收益。
3) 1960s出现第三种。从分红高的股票转向收益率增长高的公司。
4) 1980s,巴菲特将目光转向“所有者收益”高的公司或者现金流。
5) 第五种是今天的投资资金的现金回报。
——这是一步步进化的。
为什么大盘股和小盘股之间会进行风格切换,而且常常持续数十年?
为什么中国股市,过去的市值以白酒消费、银行、制造业为主,而现在计算机科技、互联网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养老金入市、股票注册制等制度变化,会带来哪些变化?
如果未来发生了大盘/小盘股(类似美国当年的漂亮50)的泡沫崩盘,对后续几十年的市场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最关键的,现在有效的某个策略,未来还会继续有效吗?
6 喝一点鸡汤。
股票投资门槛很低,满18岁,开个户,就开始了。
但为什么无数人折戟其中呢?
这是因为它有许多的隐性门槛。
经济原理告诉我们,要获得超额收益,需要越过以下两种门槛中的至少一种:
1) 信息门槛:绝大部分人,与要人都没交情,所以是没有信息优势的。
不过这也是相对,通过信息的查询收集,你可以比1000点时对股票毫不关心、4000点时心急火燎入场的那些同学,掌握更多的资讯。
2) 能力门槛:你的思维更理性、分析更缜密、眼光更独到,其他人达不到你的水平。
这钱就是归你赚的。
资本市场,洪水猛兽。唯一能保护你的,就是思考。
7 泼一盆冷水。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拾荒网|10Huang.CN 」收集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方法技巧仅供参考!拾荒网10Huang.CN,财富在手十指紧握!与努力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