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手把手教你解读重组新规
“浙江资本圈”最爱重组股。窃以为,重组股最考验投资人的知识积累、专业素质、判断力与洞察力,且在兑现之时能带来莫大的成就感。
为啥说“车震”?大黄的解读是:在一个类似车厢的密闭幽暗的小空间里潜心钻研,将遗忘在角落里的心仪目标拥入怀中,获得的快感远甚于跟人云亦云的“大众情人”拍拖厮磨,即使偶尔被贴个罚单,也不足为惧。好吧……
今天,“浙江资本圈”就使出看家绝活,送给大家满满一车的干货。
老规则是马其诺防线
要说今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最重磅的政策变化,毫无疑问是9月9日正式发布的重组新规。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重组新规,将并购重组带入了更加复杂的2.0时代。而新规引发的冲击波,自6月19日征求意见稿发出之后绵延至今。数据显示,自6月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沪深两市已有约90家上市公司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猴赛雷!是的,重组新规杀气腾腾毋庸置疑。想必大伙也看到了各类解读,但多是泛泛之谈。
重组新规的“七寸”指向何处?如何影响现实案例?未来如何布局重组股?“浙江资本圈”是这么想滴:
大家最关注的是,新规对重组上市(即借壳)提出了严苛的监管要求,致使现行的绕开借壳的重组模式几乎统统失灵。按照老的《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借壳上市的判断标准为“自控制权发生变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向收购人及其关联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前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100%以上”。简单说就是两条:1,上市公司老板换人了;2,收购的资产规模达到100%。而且,两条必须同时触及才构成借壳。
对付这个,咱中国投行有的是办法。老办法时,规避借壳手法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死守上市公司控制权不变;第二类是围绕资产比例的规避手法,就是千方百计不达到100%的红线;第二类是围绕“收购人”与资产控制权差异的规避手法。
前面两条容易理解,第三条啥意思呢?咱们对照规定看,所谓“收购人”指的是新老板,但重组买的资产跟他无关,就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向“收购人”买资产,或者向“收购人”买的资产单独计算没达到100%的比重,就轻松避开了借壳。
几个规避的案例
看下申科股份的案例吧。今年2月,华创易盛受让申科股份13.76%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随后推出的重组方案显示,公司拟作价21亿元收购紫博蓝网络100%股权,同时配套募集21亿元资金,其中15亿元由华创易盛包揽。重组完成后,华创易盛的持股比例将升至29.06%,成为控股股东。
假设申科股份大股东是A,华创易盛是B,紫博蓝网络是C,B从A手上获得重组主导权,引入了与己方无关的第三方资产C,这里并没有向“收购人”B购买资产,从形式上看自然不构成借壳——这就是典型的“三元重组”。
那新规咋规定的呢?从借壳认定标准看,主要还是两方面:财务指标和控制权。但新规从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5个指标分别考量,取代了此前总资产的单一标准,意味着从财务指标上做文章规避借壳几无可能。控制权方面,新规细化了对实际控制权的实质认定,腾挪空间也大幅压缩。加上不得同时配套募集资金、重组上市认定的兜底条款、相关方锁定期等新增条款,借壳难度系数陡增。
此处有一阵冷风瑟瑟飘过。申科股份重组上会审核,虽然理论上参照的是老办法,但还是被一脚踢出局。呜呜……与之类似,准油股份作价24亿收购中科富创100%股权的重组,虽然针对新规进行了调整,但也很悬啊。公司6月16日披露的重组草案,3个月过去,被交易所一顿追问,一直没给复牌。
还有私募大佬罗伟广的金刚玻璃(回复“金刚玻璃”,查看深度解读),也耍了规避借壳的雕虫小技,同样告败。怎么破?坦白地说,目前市面上还没有成熟可借鉴的突围之术,那些绕道现金收购的案例,只适用于部分小体量收购,难以成为大流。不过,金刚玻璃和申科股份两家难兄难弟,毅然决定再向虎山行,继续推进重组。两家公司的“二进宫”结果,整个投行圈都盯着呢——从中可以探寻监管尺度与边界。
还有如*ST江泉、王子新材等一堆存在规避借壳嫌疑的公司,虽然重组方案诚意满满,但在如今这世道下,就怕连复牌的机会也不会给你……
最恐怖的是,新规对于借壳判定还有个摄人魂魄的兜底条款——即便你逃脱了上述制约,只要监管层认定你是在刻意规避借壳,同样可以秒杀你……
那还肿么玩?老司机“浙江资本圈”也头疼啊。目前可以想到的一条路子是司法介入,比如破产重整。因为司法效力高于某会的法规条文。但烂到这种地步的公司也不好找哇。
回避不确定性板块
老司机只能奉劝诸位,如果要博重组,要规避创业板、ST公司及问题公司。为啥?创业板不得借壳是“铁律”,由于借壳认定变严,创业板公司的并购重组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存在规避借壳设计的金刚玻璃的重组就未能过关。此外,ST族公司及遭到监管部门处罚、公开谴责的公司,也会受到很大牵连,应审慎远离。
但大家应该抱有信心的是,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A股市场保持热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监管层新规并非打压并购重组,旨在抑制炒壳、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引导资金脱虚入实。从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进程的“冷淡期”由3个月缩短至1个月等新规,足可见监管层对重组交易的鼓励姿态。
从今年以来17个重组被否案例分析,主要问题是标的资产质量太差,盈利能力不足。不难看出,监管层鼓励具有真正产业协同价值的、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并购重组。归根结底,优质资产才是重组交易的关键。
换句话说,如果并购重组市场真的因为新规而迅速变冷,某会的审核尺度必然会由紧转松,所谓“中国特色”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从突破点看,“浙江资本圈”猜测,如申科这种“三元交易”的模式未来存在闯关的空间。要知道,升华拜克今年5月过会的重组方案,就是这么搞滴。只是,审核尺度啥时候开闸,谁也不知道。
升华拜克现在的实际控制人,沈培今,别看在外面没多少人听说过名字,其实是非常大大大的投资大佬哦,身家几百亿。
对于当下的重组股投资策略,不妨密切关注审核动向,静观其变。要提醒的是,在重组2.0时代,满大街找烂公司潜伏等重组的思路要变变了,问题公司不要再碰。倒是可以从近期大量的终止重组垃圾堆里,找几只运作动力强劲、股价相对较低的标的收着。一句话:要相信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智慧。
一流的公司借一流的壳,三流货色找的一定是三流壳。你看,顺丰找的鼎泰新材、巨人网络找的世纪游轮,可都不是绩差和问题公司哦,而且事先没有走漏半点风声。好东西也怕烂壳砸了牌子,不是吗?
「拾荒 网|10Huang.CN」精诚收集
标签: 如何炒重组股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方法技巧仅供参考!拾荒网10Huang.CN,财富在手十指紧握!与努力的人共勉!